1983年,Teknekron #
孟买26岁的工程师 Vivek Ranadiv 提出了“软件总线”的设想,同年,创建了 Teknekron 公司。
提出了一个问题:为什么没有通用的软件总线 – 一种通信系统,可以将信息从一个应用程序传递到另一个应用程序呢?
1985年,TIB #
Teknekron 公司实现了第一个消息队列软件,叫 TIB(The Information Bus)。
高盛公司成为了 Teknekron 公司的客户,Teknekron 公司致力于解决金融交易(financial trading)方面的问题,后来就提出了发布订阅机制,并基于它开发出了第一个消息队列软件。
1993年,IBM(MQSeries → WebSphere → IBM MQ) #
随着 TIB 受到了企业的欢迎,IBM 也看在眼里,于是在1990年在温彻斯特附近的赫斯利公园实验室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,决定研发自己的消息队列软件。
然后在1993年,IBM 推出了自家的消息队列软件 MQSeries,2002年更名为WebSphere MQ,2014年,更名为 IBM MQ。
1997年,Microsoft MSMQ #
微软研发出了自家的消息中间件:MSMQ(Microsoft Message Queue)。
TIB 仍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,同年,Teknekron以TIBCO的形式作为一家独立公司再度出现。
2001年,Java Message Service(JMS) #
提出的原因:
- 价格昂贵(high-priced):巨头开发的消息中间件价格昂贵,只有大型组织机构能用得起,中小型企业无法承担高额的费用,这也限制了消息队列的应用市场;
- 商业壁垒或供应商壁垒(vender lock-in):由于消息队列供应商采用的是不同的API,不同的协议,从而导致无法使用单一的总线来协调每种消息组件。
为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,便引入了JMS,一个与具体平台无关的API,绝大多数消息队列供应商都支持JMS。
但是JMS只是在底层具体的消息中间件之上做了一层适配,每个消息中间件并没有实现统一的规范。
2003年,ActiveMQ #
2003年,一些开源开发者集合在一起,形成了 Apache Geronimo, 当时市场上没有开源的消息中间件,大多数消息中间件都是闭源且价格昂贵,所以小组筹划着开发出一款开源的产品,让大部分公司都能使用上,于是 ActiveMQ 便诞生了。
2004年,AMQP #
在 2004 ~ 2006年,摩根大通开始设计统一的协议 AMQP,与思科、红帽等公司一起成立了 AMQP 工作组,通过两年多的努力,在 2006年推出了第一个版本的AMQP标准,从此,所有消息中间件产品都是基于此标准来实现的,突破了开发语言、产品等条件限制。
2006年,RabbitMQ #
基于 AMQP 标准,RabbitMQ技术团队,开发出了第一个实现了AMQP标准的消息中间件,并将其命名为 RabbitMQ。
为什么将其称作 ”Rabbit“,因为他们觉得兔子行动速度快,繁殖起来也非常疯狂,用它来命名再合适不过了。
此时,AMQP标准也在快速迭代。
2007年,RabbitMQ 1.0 版本正式面世。
2011年,Kafka #
一开始LinkIn采用的是 ActiveMQ 进行数据交换,但是 2010 年以后,ActiveMQ 已经无法满足业务上对数据传递的需求,因为经常会由于各种缺陷而导致消息阻塞或服务无法正常访问,为解决这个为题,LinkIn的首席架构师便开始组织团队,研发自己的消息传递系统。
所以Kafka的诞生是为了解决LinkIn的数据管道问题。
Kafka是LinkIn开发的消息中间件,最后捐给了 Apache开源基金会。
2012年,RocketMQ #
随着阿里巴巴电商业务的发展,阿里巴巴着手开始研发自己的消息中间件。
2012年,阿里巴巴发布了自家的分布式消息中间件,RocketMQ。RocketMQ经过了 ”双十一“ 的洗礼,在高并发、高性能、高可靠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。
2012年,Pulsar #
Apache Pulsar 诞生于 Yahoo,当初是为了解决雅虎内部各个部门间数据的协调,也就是解决多租户的问题,希望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共享同一份数据,不用单独部署独立的系统的来操作数据,从而保证了各部门间数据一致性问题,同时简化了维护成本。
2012年在Yahoo内部启动,2016年9月开源,2017年6月捐赠给了 Apache并成为了一个孵化器项目,2018年9月从Apache毕业成为了顶级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