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领导者要能坚守原则 - 读《通鉴》001

作为领导者要能坚守原则 - 读《通鉴》001


《资治通鉴》开篇第一句:“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3年),初命晋大夫魏斯、赵籍、韩虞为诸侯。”

实际上,「三家分晋」的起点并不是这三人,而是他们的祖辈:魏文侯魏斯的祖父魏桓子、赵烈侯赵籍的祖父赵伯鲁的弟弟赵襄子、韩景侯韩虞的祖父韩康子。

「三家分晋」的终点也不是这三人,而是他们的子孙辈:魏文侯魏斯的儿子魏武侯魏击、赵烈侯赵籍的儿子赵敬侯赵章、韩景侯韩虞的曾孙韩哀侯。

「三家分晋」的简要过程:

  • 当时,曾经在春秋时期称霸的晋国的大权被四家大夫把持:智家(智伯瑶)、赵家(赵襄子)、韩家(韩康子)、魏家(魏桓子),其中智家的势力最大。但智伯瑶太自大。
  • 公元前453年(晋哀公四年),韩赵魏三家在晋阳之战,大破智伯军、擒杀智伯瑶、尽灭智氏宗族、瓜分其地。这之后晋国实际上就落入了韩赵魏三家。开启了「三家分晋」。
  • 公元前403年,周天子首次分封大夫为诸侯,即晋国大夫魏斯、赵籍、韩虞。周天子竟然破例承认了这三家大夫为诸侯。
  • 公元前376年,即周天子对韩赵魏封侯的27年后,韩赵魏三家把晋靖公废黜为平民,瓜分了他的残余领地。完成了「三家分晋」。

「三家分晋」从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376年,前后历经七十多年,为何司马光把中间封侯的这一事件放在开篇呢?

司马光认为公元前403年的封侯事件,是治乱分野;这乱世的开启,要负责任的并不是韩赵魏三家,而是周天子,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礼教,破坏了原则。

在这一句封侯事件之后,就是司马光关于这一事件和礼教的分析,实际上也是关于「坚守原则」的论述:

  • 古时治国的底层逻辑就是「礼教」。通过礼教来分辨贵贱、区别亲疏、裁决万物、处理日常事物,没有一定的名位,就不能相应地显扬;不享有标识名位、爵号的器物,礼制等级就无法体现。
  • 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,用器物来分别标志,然后上上下下才能井井有条,分明不乱,这就是礼教的精华所在。如果名位、器物都没有了,就没有了礼教。
  • 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,礼教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名分,确定名分中最重要的又是匡正名位。
  • 这样,天子统率三公,三公督率诸侯,诸侯节制卿、大夫,卿、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,天下太平。

说得这么玄乎,实际上就是定了那么一套原则和规则来维护统治。要不然怎么能凭天子一人掌管天下呢?

用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有一套职场规则和处事原则,要在那个年代做天子、为官为民,都要遵守这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原则,天子的重要职责就是维护这套规则和原则。

晋国韩赵魏三家虽强,但不敢自立僭越。结果,周天子不辨是非、打破了这个原则,应承了晋国韩赵魏三家封侯。

大家看到这个情况,估计都惊了,开始觉得还可以这么玩,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」、「谁强谁就是老大」,然后就各种开打,开启战国时代。战国七雄,打了一百多年,一直打到秦灭东周、公元前221年灭六国而统一。

倘若穿越到公元前403年,成为了周威烈王,能改了这句封侯的历史吗?周朝积弱,到了周威烈王的上一代,就无地可封了。虽贵为天子,但实际上他自己觉得没有安全感。他想有点安全感,就想“讨好”诸侯以换取诸侯的支持,然后就做了这么个糟糕的事情。

在工作中,作为团队领导者,一方面是要知道有哪些原则,另一方面也能坚守原则吗?也常常有类似的境遇,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。会不会因为压力和诱惑,做出一个破坏原则的决策,从而让团队「治乱分野」?

这就是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的开宗明义,领导者坚守原则很重要。

© 2024 lyremelody.cn All Rights Reserved
访问量: